有人認為“翻譯無理論”或“翻譯理論無用”,搞翻譯,只要精通兩種語言就可以了。這種認識是不符合實際的,或者說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翻譯理論,其實就是翻譯觀的問題。任何一個譯者的翻譯實踐,小到一個詞的處理,大到篇章的組織,都是在一定翻譯觀的支配下進行的,只是有時不自覺罷了。事實上,翻譯理論,特別是應用翻譯理論(翻譯技巧)本身就是譯者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翻譯理論,不僅能夠解釋許多翻譯現象,而且能夠幫助譯者提高翻譯能力。因此,一個譯者不僅要了解、學習一些翻譯理論,能夠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而且還要不斷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提升為理論,供他人學習借鑒。臺灣著名學者何偉杰在其著作《譯學新論》中曾經把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比作綠葉與紅花的關系,認為翻譯理論可以幫助譯者克服自身對翻譯實踐的認識中可能有的片面性。這種看法值得廣大的翻譯工作者思考。
三、了解翻譯的不同種類
翻譯活動所涉及的范圍很廣,作為一名譯者,應對自己所從事的翻譯實踐的種類有明確的認識,因為不同的翻譯類別在翻譯標準、翻譯方法上有不同的要求,了解翻譯的不同類別,對于解釋翻譯現象、揭示翻譯本質、探討翻譯方法,都有幫助。比如,外譯漢與漢譯外對譯者的要求就不盡相同。雖然二者在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外譯漢時正確理解原文顯得非常重要,當然,表達也絕非易事;但漢譯外時在表達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因為用好的外語表達思想和情感正是我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此外,口筆譯的情況也不相同??谧g要求快,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立即做出反應,譯者沒有充足的時間做準備。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對口譯要求不能過于苛刻,能把講話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譯出來就可以。筆譯雖然也有時間限制,但準備的時間總要多一些,可以翻閱詞典、查閱資料,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推敲和修改。所以對于筆譯在質量方面的要求就要高一些。還有,衡量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有區(qū)別,對忠實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非文學翻譯,如科技翻譯、政論翻譯,往往可以按照原文字面逐句翻譯,而文學翻譯則往往需要擺脫原文字面形式的束縛,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除上述情況外,翻譯還有種種不同的變體,如摘譯、編譯、縮譯、改譯、闡譯等,它們在衡量標準和操作方法上都有不同的要求,譯者對此要有了解,才能譯出符合要求的譯文。
四、高度的責任感
譯者應當具有高度責任感,這其中包括崇高的政治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崇高的政治責任感是說譯者必須善于應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研究所譯的內容,對那些有損國家尊嚴和人民利益的東西要堅決加以抵制和批評;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是說譯者必須意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樹立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對不明白或不熟悉的東西要勤查多問,不望文生義,不敷衍應付。這不僅是對作者、讀者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作為一名翻譯工作者的“良知”負責。